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布局、亲自开篇破局的“大文章”。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就提出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并把发展海洋经济纳入“八八战略”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举措,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对探索建设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宁波舟山要加快建设海洋中心城市。宁波应如何发挥既有优势,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围绕上述话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国强。
《浙江经济》: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一直以来,宁波始终将港口放置于战略核心,致力于推进“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新时期,在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港口如何继续发挥牵引性作用?
何国强:宁波历史发展经验表明,港口发展对城市至关重要,港口兴则宁波兴。202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1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箱,稳居全球港口第一和第三。宁波GDP突破1.5万亿元大关,达15704.3亿元,稳居全国第12位,占浙江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20%。面向未来,宁波积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重中之重是要继续强化港口发展牵引功能,重点做好港口“硬、软、融”三篇大文章。
第一,做好“硬”的文章,是指打造港口“硬核”力量。一是对标“四个一流”,打造五大千万级集装箱港区。实施新一轮港口扩能提升战略,推进北仑港区集装箱泊位连片化提升,布局建设五大千万级集装箱港区,有序推动智慧港口发展和配套设施整合提升,构建能力匹配的堆场航道锚地支撑体系。到2027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00万标准箱。二是强化“四港联动”,建设外畅内联的集疏运体系。高标准建设空铁一体宁波枢纽,加快建设金甬铁路双层高集装箱运输试验线、甬舟铁路等货运通道,以及北仑铁路支线复线、梅山铁路支线等项目,完善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通道网络,构建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的港口集疏运体系。到2027年,进港铁路支线达到4条、海铁联运班列数达到29条,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达到300万标箱。三是服务“国之大者”,打造全球战略物资储运和配置中心。高标准建设宁波舟山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利用地下空间建设油气仓储设施,加快浙江LNG三期和宁波舟山LNG接收中心外输管道建设,探索建设以大宗商品为特色的自由贸易港,全力保障国家能源战略物资安全,打造国家大宗物资储运基地和全球战略资源配置中心。到2027年,油品储备能力达到1830万吨、LNG接收规模达到1200万吨/年。
第二,做好“软”的文章,是指提升港航“软实力”。我们将把握未来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集聚融合、特色错位、创新驱动,实施港航服务业“转、育、聚”三大举措。一是基础性航运服务业转型提升行动。支持货运代理、船舶代理、船舶管理、港口理货等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船舶交易、船舶供应、船员培训等海事服务,开展保税油加注、LNG加注、船用物资生活物资供应等国际船舶供应业务。到2027年,争取建成国际领先的LNG加注中心,宁波舟山港全域保税燃油供应超过1000万吨,位列全球前三,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船舶供应服务基地。二是特色高端航运服务业培育突破行动。推进“互联网+”、区块链技术等在航运交易领域的创新应用,延伸发展航运金融、航运保险、航运信息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优秀涉外法律服务机构,创新完善海事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国际海事法律适应能力。到2027年,建设“要素齐全”的特色航运服务体系,力争跻身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全球第七位。三是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发展行动。探索创新以“中国宁波舟山港”为船籍港的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推动国际船舶登记配套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集聚区“125”行动方案,提升东部新城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发展能级。到2027年,集聚区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
第三,做好“融”的文章,是指推进“港产城文”融合发展。加强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空间统筹,加快构建港产联动、港城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现代海洋强市提供坚实支撑。一是优化港产城文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布局临港区域功能,重塑临港区域港产城文空间格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滨海空间。推动港口岸线和产业岸线的集中高效使用,推动岸线优化、提升与转型,合理布局一定生活岸线。二是统筹港口与后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布局建设半山危险品堆场、北仑灰库地块堆场、算山北地块堆场、穿山港区华峙地块和梅山港区碑塔地块堆场等5个项目,推动港外集装箱堆场和集卡停车场布局优化和功能升级。三是拓展城市滨海生活空间。加快推进北仑滨海新城、象山大目湾、奉化滨海旅游区等建设,打造现代化滨海特色小城镇。布局建设生态海岸带5大先行段和9大标志性区块,打造北纬30°最美海岸带。发展邮轮、游艇和休闲渔船等“三游”经济,推出一批海洋旅游、运动休闲等新产品。
《浙江经济》:宁波是民营经济强市,也是制造业大市。根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宁波海洋生产总值占比还不够高。下一步,宁波将如何充分利用制造业大市优势,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何国强:宁波是海洋经济大市,海洋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全市海洋生产总值从2003年的177.4亿元攀升至2022年的2307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4.4%,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7%,占全省海洋经济增加值比重达21%,排名全省第一。与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相比,宁波海洋经济规模占比还不够高、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这与宁波制造强市地位不相匹配。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利用制造强市发展优势,从“集群化跃升、链条式突破、数字化赋能”三个维度,推进海洋经济、先进制造、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提升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争取到202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一是优势产业“集群化”跃升行动。发挥临港石化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优势,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高端产品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链重大项目招引,建成国际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二是新兴产业“链条式”突破行动。设立海洋经济专项资金,引导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拓展海洋领域,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清洁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力争涉海上市公司增加到15家。三是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支持和鼓励数字化赋能港航物流、现代渔业和海洋文创等传统产业发展,建设数字强港、浙里惠渔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互联网+”海洋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
《浙江经济》:海洋是高新技术的聚集地。与上海、天津、青岛等城市相比,宁波海洋科技创新短板突出,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较少。下一步,宁波将如何补齐海洋科技创新短板?
何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海洋是高新技术的聚集地,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截止到目前,宁波已集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海洋研究院等涉海科研机构18家,培育打造涉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海洋科技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同时,我们认识到,与海洋强国建设要求相比,与上海、天津、青岛、厦门等城市相比,宁波海洋科技创新实力还比较薄弱,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比较少,海洋科技核心技术与关键共性技术自给率低。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搭建涉海高能级科研平台,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海洋科创平台能级。以世界一流水平推动甬江科创区建设,加快甬江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打造高水平海洋科技创策源地。力争到2027年,成功争创海洋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省级以上涉海重点实验室20家以上。二是推进涉海科技成果转化。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依托浙江创新中心等涉海科技园区,建设海洋科技孵化器,打造涉海“孵化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培育体系,推动涉海科研成果产业化。三是增强海洋科教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推进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高质量建设涉海学科,迭代升级“甬江人才工程”,加快引进全球一流海洋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27年,建成全国一流涉海专业学科10个、实施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50个以上。
《浙江经济》:目前,上海、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厦门等城市相继提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或现代海洋城市等发展目标。在激烈的现代海洋城市竞争中,甬舟如何发挥共建优势,打造具有甬舟辨识度的现代海洋城市?
何国强:现代海洋城市,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载体。从全国来看,沿海城市相继提出以强化海洋功能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目标任务。纵观国内外海洋城市发展历程与规律,我认为现代海洋城市具有“五强一优”特征,即港航枢纽功能强、海洋经济实力强、海洋科技能力强、海洋治理能力强、海洋文化魅力强、海洋城市环境优。
海洋是甬舟最为显著特征和最大优势,甬舟两市海域面积2.88万平方公里,海岛数量2696个,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具有独特优势和条件。一是甬舟拥有全球领先的港航物流枢纽。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拥有全球战略资源配置能力,是重要的油气、金属矿、粮食等大宗商品中转基地,与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通航,海陆双向辐射力不断拓展,有力推动从以海洋为媒介的全球化到陆海联通的全球化。二是甬舟拥有高能级的开放与合作平台。宁波都市圈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五圈”之一,宁波舟山先后承载了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浙江自贸试验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和战略,国际经贸合作与开放水平得到跨越式提升。三是甬舟拥有史前最早的海洋文明遗址。从距今8000多年井头山遗址,到7000多年前河姆渡遗址,再到6000多年前的舟山王家园遗址,甬舟海洋文明传承脉络非常清晰,是中华海洋文明发展的重要源头。四是甬舟一体化发展拥有坚实基础。甬舟海陆统筹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甬舟高速复线、甬舟铁路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将甬舟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市在海洋生态治理方面共同作为,扎实推进花岙岛、梅山、普陀等一批蓝色海湾项目建设,坚持岸岛联动共同构建滨海生态大走廊。
下一步,甬舟将聚焦长处叠加、短板互补,聚力打造“三地、一枢纽、一中心”,即发展强劲的高质量产业汇聚地,面向未来的高水平海洋科创策源地,人海和谐的高效能海洋治理示范地,全球一流的综合性港航物流战略枢纽,包容共享的高品位海洋文化交流中心。通过推进港产城文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发挥海洋城市开放